📣 唯物史观
Last updated on 2023-10-10 15:05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考过】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划分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后者不属于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在任何社会中都没有阶级性,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语言学、逻辑学等。因此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范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因此政治思想和艺术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围。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人口很多,就提出了计划生育,近些年人口老龄化严重,又提出来三胎政策
②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不完全同步性:
意识在前:习思想提出了2035年规划,2035年还没来,但是已经有思想了
意识在后:虽然现在提倡男女平等,但还是有很多企业会有性别歧视,这就是思想落后,故步自封
不平衡性:德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哲学却发展的很好
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将书拍为电影这种
历史继承性:尊老爱幼
③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
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智能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考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
【考过】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资本品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即固定资本,属于生产要素。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1.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在谁手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比如:原始社会:共同所有、地位平等、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
2.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中。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社会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时候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②当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考过】分清楚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1)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无视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于少数统治者或社会精英的创造。
(2)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虽然承认个人尤其是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但认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主要表现
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人”。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要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
【考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
【考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二者都可以被发现和认识。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社会规律亦是如此。